“奋战守孤城,视死如归,是革命军人本色;决心歼强敌,以身殉国,为中华民族争光。”1938年,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为川军将领王铭章题写的这副挽联,定格了他壮烈的一生。
王铭章,四川新都人,早年参加四川保路运动,辛亥革命后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学习,1914年毕业后加入川军。
抗战爆发后,王铭章率部出川抗敌。1937年9月,在四川德阳举行的出川抗日誓师大会上,他慷慨陈词:“此次出川抗日,不成功,便成仁……”出川前,他专程返回家乡新都,辞别父老,并预立遗嘱:“誓以必死报国。将积年薪俸所得,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,余以建立公用事业。”
旋即,王铭章率部经川陕公路徒步千里,开赴山西抗日前线。1938年初,日军攻占上海、南京后,沿津浦线北上,意图与沧州方向日军南北夹击占领徐州,进而威胁中原及武汉。第22集团军被赋予阻敌任务,王铭章被任命为第41军前方总指挥,率3000余川军于山东滕县(今滕州)阻击日军。
彼时,川军面对的是日军第10师团万余人精锐。3月17日下午,日军攻占滕县南城墙和东关,大批敌人突入城内。王铭章在最后时刻发给上级的电报中誓言:“决以死拼,以报国家。”他命令城内各部与日军巷战,并准备亲赴西关指挥战斗,该处守军正死战待援。行至西关外电厂附近时,突遭日军机枪扫射,王铭章身中数弹牺牲,英勇殉国。
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四昼夜,歼敌2000余人,阻滞日军南下,为鲁南会战赢得了时间,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王铭章殉国后,灵柩经武汉转运四川。在武汉,汉口码头万民肃立,《新华日报》记载:“民众自发设祭台千余,绵延十里。”
按照王铭章“捐薪办学”的遗愿,他的家乡创建了铭章中学(今新都一中),迄今已培养出数万名学子。校园内建有“铭园”,芭蕉掩映的小径尽头屹立着王铭章半身铜像。其遗嘱中的字句,陈列于四川建川博物馆。
1984年,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王铭章为革命烈士。2014年9月,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,王铭章名列其中。
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饮马河畔的王铭章烈士墓,已成为当地著名历史遗迹。每年清明节、抗战胜利纪念日等,众多民众前往拜谒、瞻仰,墓前常摆满鲜花,寄托着对抗战英烈的无限崇敬。